本期节目主题围绕着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深意的词——‘看见’。作为父母,我们每天都在看着孩子,但你是否真的‘看见’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、情绪背后的密码,以及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?
一、看见彼此的善意
孩子行为中表现出的善意或恶意,其最早的源头往往在于父母如何回应他们。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挑战我们的固有认知,但一个简单的日常场景就能说明问题。想象一下,当孩子向你索要一个玩具或者其他物品时,父母通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:
第一种反应是斥责与不耐烦: “又要买玩具?家里那么多还不够你玩吗?”“别烦我,现在没空!” 这种带着负面情绪、缺乏理解的回应,很容易在孩子心中埋下对抗或委屈的种子。孩子感受到的是拒绝和否定,久而久之,他们可能学会用哭闹、耍赖甚至攻击性行为(我们眼中的“恶”)来表达需求或宣泄情绪,因为直接的请求似乎总是碰壁。
第二种反应则是带着好奇去探寻“为什么”: 父母蹲下身来,与孩子平视,用温柔的语气问:“你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呢?” 也许孩子会说:“因为它像小明的那个,我也想和他一起玩。” 或者 “如果我表现好,能得到它当奖励吗?” 这时,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孩子对友谊的渴望、对认可的期待,或者一份想要通过努力获得回报的朴素愿望(我们眼中的“善”)。关键在于,孩子的初始意图往往并非“恶意”。他们的行为,无论是看似无理的要求还是哭闹,常常是未被理解的需求的表达。父母回应的方式,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并深刻影响着孩子内心善意的萌芽或恶意的滋生。
二、看见职责的界限:放手,让孩子学会担当
父母的职责:核心在于提供一个安全、稳定、健康的物理与情感成长环境,给予孩子持续、无条件的爱与支持,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。这如同为孩子搭建一个坚固而温暖的港湾。
孩子的职责:是专注于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成长为独立的个体,发展社交、自理、解决问题等各种各样的能力,并最终学会对自己的选择、行为及其后果负责。
王兰结合自身实践强调:包办不是爱,反而是爱的误区。 它模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本应清晰的职责界限。当我们事无巨细地代劳时,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宝贵的练习机会。放手,让孩子去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,去经历小小的挫折,去承担相应的责任,这恰恰是更深沉、更具远见的爱。它传递的信息是:“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,并且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” 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,更能让他们在完成分内之事后,收获真实的成就感和自信心,为未来面对更大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。
三、看见真实的情绪和感受:连接,是平复风暴的桥梁
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吵架、打架,或者情绪激动地与老师顶嘴时,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评判对错、急于纠正行为或讲大道理。然而,《看见孩子》告诉我们:行为只是冰山一角,水面下涌动着未被看见的真实情绪和感受。此时,最迫切需要的不是“纠正”,而是“连接”。
第一步:放下评判,深度倾听。当孩子情绪剧烈波动时,请先放下是非对错的标尺。蹲下来或坐下来,站在孩子的角度,尝试去感受和理解他内心翻腾的情绪(愤怒、委屈、失望、恐惧)。给予他全然的关注和支持:“看起来你真的很生气/难过,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?”专注于“发生了什么”而非“谁做错了”。 耐心倾听事件经过,让孩子有机会把积压的委屈、不满倾诉出来。你的倾听本身,就是一种强大的疗愈力量。
第二步:共情回应,陪伴平复。在理解事情原委和孩子的感受后,真诚地回应他的情绪:“同学那样说你,你一定觉得特别委屈/不公平吧?”“被老师当众批评,是不是让你觉得很难堪?” 这样的共情回应让孩子感到被理解、被接纳。有时,语言的力量有限。温暖的陪伴是帮助孩子情绪平复的良方。不必急于解决问题,可以陪他看一集喜欢的动画片,一起玩个简单的游戏,或者去超市逛逛、散散步。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,能有效转移注意力,降低情绪强度,更重要的是,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支持:“别怕,我在这儿,我陪着你。”
神奇之处在于,当我们真正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只盯着表面的“不良行为”时,孩子的情绪风暴会逐渐平息。更重要的是,在连接与安全中,孩子内心那些被负面情绪掩盖的美好品质——善良、宽容、合作、勇气——会重新浮现出来,我们会看到一个越来越完整、越来越美好的孩子。
拆解情绪风暴的核心认知:孩子不是故意顶嘴或捣乱,而是在求救! 他们的前额叶(负责理性思考、情绪调节)尚未发育成熟。当强烈情绪袭来时,他们就像一台“断网”的电脑,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,无法运用理智处理问题。此时讲道理、批评指责或冷处理(不管他)通常无效甚至有害。 因为“断网”状态下,他们根本接收不到这些信息。